拼音Hónɡ Cǎo Huā
别名水荭花(《摘元方》)。
出处《纲目》
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的花序。
性状干燥花序,花多数,攒簇成穗,花被5瓣,淡红色或带白色,初开时常呈扁形的半开放状态。
功能主治治心、胃气痛,痢疾,痞块,横痃。
《纲目》:"散血,消积,止痛。"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2钱;研末、熬膏或浸酒。外用:熬膏贴。
复方①治胃脘血气作痛:水荭花一大撮,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(《董炳集验方》)
②治心气疞痛:水荭花为末,热酒服二钱。(《摘元方》)
③治痢疾初起:水荭花(取花、叶)炒末。每服三钱,红痢蜜汤下,白痢沙糖汤下。(《经验广集》)
④贴痞:水荭花(花、叶、茎、根同用),取一、二担水,满锅煮透,去渣,存汁,慢火熬成膏,纸绢任摊,狗皮更好。(《经验广集》水荭花膏)
⑤治横痃:荭草花一握,红糖五钱。捣烂加热敷贴,日换一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拼音Hónɡ Cǎo Huā
别名水荭花、何草花、狗尾巴花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花序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orientale L.
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时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l-3m。茎直立,中空,多分枝,密生长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8cm;托叶鞘筒状,下部膜质,褐色,上部草质,被长毛,上部常展开成环状翅;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10-20cm,宽6-12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,两面疏生软毛。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,顶生或腋生;苞片宽卵形;花淡红或白色;花被5深裂,裂片椭圆形;雄蕊通常7,长于花被;子房上位,花柱2。瘦果近圆形,扁平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7-8月,果期 8-10月。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。
资源分布:除西藏自治区外,分布几遍全国。
性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行气活血;消积;止痛。主头痛;心胃气痛;腹中痞积;痢疾;小儿疳积;横痃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6g;或研天、熬膏。外用:适量,熬膏贴。
各家论述《纲目》:散血,消积,止痛。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