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Kǔ Dīnɡ Chá
出处《本经逢原》
来源主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。
原形态①枸骨,详"枸骨叶"条。
②大叶冬青,又名:波罗树、大叶茶。
常绿乔木,高达15米,直径约60厘米。树皮赭黑色或灰黑色,粗糙有浅裂,枝条粗大,平滑,新条有角棱。叶革质而厚,螺旋状互生,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。先端锐尖,或稍圆,基部钝,边缘有疏齿,上面光泽,下面有主脉突起。聚伞花序,多数密集在前年度叶腋,雄花序1~3朵,雌花序则仅有1花;苞卵形,多数;萼4裂,裂片卵形,有缘毛,黄绿色;花瓣4,椭圆形,基部愈合,其长为萼之3倍;雄花有雄蕊4,较花瓣为长,花丝针形,药卵形,中央有退化子房,两性花中雄蕊与花瓣等长;子房球状卵形。核果球形,成熟后红色,有残留花柱;分核4颗,有3棱。花期4月。果熟期11月。
分布华东及广西等地。
性状①枸骨叶;又名:角刺茶(《纲目拾遗》)。性状详"枸骨叶"条。也有用枸骨老树的叶,叶片呈卵圆形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,上面光滑,革质而厚。
产江苏、浙江等地。
②大叶冬青叶,又名:苦灯茶((毒草求尿》)。呈卵状长椭圆形,革质,不皱缩,有的纵向微卷曲,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味微苦。
产浙江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枸骨叶中含咖啡碱、皂甙、鞣质、苦味质。
大叶冬青叶中含熊果酸、β-香树脂醇、蛇麻脂醇、蒲公英赛醇、熊果醇和β-谷甾醇;树皮中含α-和β-香树脂醇等;果实中含熊果酸和蹄纹天竺素-3-木糖葡萄糖甙。
性味①《医林纂要》:"苦甘,大寒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苦。"
归经入肝、肺、胃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肺二经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肝、胆、胃三经。"
功能主治散风热,清头目,除烦渴。治头痛,齿痛,目赤,聤耳,热病烦渴,痢疾。
①《本经逢原》:"止痢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治天行狂热。"
③《纲目拾遗》:"逐风、活血,绝孕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消食化痰,除烦止渴,利二便,去油腻。"
⑤《本草求原》:"清肺脾,止痢,清头目。"
⑥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散肝风,清头目,治耳鸣、耳聋、聤耳流脓,活血脉,凉子宫。"
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清热散风,除烦解渴。治头痛、齿痛、耳鸣、目赤及食滞有痰。"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剂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备注苦丁茶的品种较为复杂,除上述主要品种外,在江苏、安徽地区有用茶叶加枸骨叶煎汁焙制而成者,外表绿褐色或黄绿色,与一般粗茶相似,用沸水泡开后,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及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浸液味苦,浓者不堪入口,与昔通茶叶不同。四川地区有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贞的叶;贵州地区则用日本毛女贞的叶作苦丁茶使用,参见"苦茶叶"条。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拼音Kǔ Dīnɡ Chá
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olly, leaf of Broadleaf Holly
别名毛叶黄牛木、黄浆果、土茶、茶盖、角刺茶。
出处出自《本经逢原》。
来源药材基源:为冬青科植物枸骨、大叶冬青或苦丁茶冬青的嫩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Ilex cornuta Lindl.ex Paxt.2.Ilex latifolia Thunb.3.Ilex kudingcha C.J.Tseng
采收和储藏:成材苦丁茶树在清明前后摘取嫩叶,头轮多采,次轮少来,长稍多采,短梢少来。叶采摘后,放在竹筛上通风,晾干或晒干。
原形态1.枸骨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高3-8m。树皮灰白色,平滑。叶硬革质,长椭圆状四方形,长4-8cm,宽2-4cm,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,中央刺齿反曲,基部平截,两侧各有1-2个刺齿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,表面深绿色,有光泽,背面黄绿色,两面无毛。雌雄异株或偶为杂性花,簇生于2年生枝的叶腋;花黄绿色,4数;萼杯状,细小;花瓣向外展开,倒卵形至长圆形,长约2.5mm,宽约1.5mm,基部合生;雄蕊4枚,花丝长约3mm;子房4室,花柱极短。核果浆果状,球形,熟时鲜红色,直径4-8mm;分核4颗,骨质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2.大叶冬青 常绿大乔木,高达20m,胸径约60cm。树皮赭黑色或灰黑色,粗糙有浅裂;小枝粗壮,黄褐色,并有纵裂纹和棱。叶柄长1.5-2.5cm;叶片厚革质,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8-28cm,宽4.5-7.5(-9)cm,先端短渐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边缘有疏锯齿,中脉上面凹入,下面隆起,侧脉上面明显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。花序簇生叶腋,圆锥状;花4数;雄花序每枝有3-9花,花梗长7-8mm,花萼直径约3.5mm,裂片圆形,花冠反曲,直径约9mm,花瓣卵状长圆形,基部稍结合,雄蕊与花冠等长;雌花序每枝有1-3花,花梗长5-8mm,花萼直径约3mm,花冠直径约5mm,花瓣卵形,子房卵形。果球形,直径约7mm,红色,外果发厚,平滑、宿存住头盘状;分核4颗,长圆状椭圆形,背部有3条纵脊,内果皮骨质。花期4-5月,果期6-11月。
3.苦丁茶冬青 形态与大叶冬青相似。主要区别为:幼枝无小凸点,无毛;叶片长圆状椭圆形,基部楔形;花萼直径只有2.5mm,裂片无缘毛,花瓣长圆形至倒卵形,雄蕊比花瓣短;果实较大,直径1-1.2cm。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、山谷、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。
2.
3.生于沟谷或山坡疏林中,也有栽培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甘肃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2.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。
3.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
栽培生物学特性 苦丁茶冬青属偏阴树种,喜生长在湿润肥沃的环境,幼树能耐阴,大树喜光,较能耐旱。砂壤土或粘质土都能生长。
栽培技术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。播种育苗:选取大粒饱满的种子,播前用60℃温水浸泡24h后,再与小砂粒混合,用手摩擦,使种皮变薄,而后按行株距20cm×15cm点播,覆土,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扦插育苗:在母树上采集一年生木质化的枝条,插条剪成 12-15cm长,扦插前用5×10-5IBA溶液侵12h后,扦插在砂床上,插条行株距仍为20cm×15cm,经过2年精心管理,待苗高40-80cm时移植。坡地株距4-6m,缓坡地及平地株距6m,品字形开穴定植。
田间管理 茶园地表铺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,保持土壤疏松,合理施肥,茶苗萌芽期,应薄施氮、磷、钾肥(用清水按1:2:2稀释),隔50-60d施肥1次,同时查苗补苗。
性状性状鉴别 (1)叶类长方形或长椭圆状方形,偶有长卵圆形,长3-8cm,宽1-3cm。先端有3个较大的硬刺齿,顶端1枚常反曲,基部平截或宽楔形,两侧有时各有刺齿1-3枚,边缘稍反卷;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。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,有光泽,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。叶脉羽状,叶柄较短。革质,硬而厚。气微,味微苦。 以叶大、色绿者为佳。
(2)大叶冬青叶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有的破碎或纵向微卷曲,长8-17cm,宽4.5-7.5cm;先端锐尖或稍圆,基部钝,边缘具疏齿;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有光泽,下表面黄绿色;叶柄粗短,长15-20mm;革质而厚;气微,味微苦。
(3)苦丁条冬青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,长10-16cm,宽4-8cm,边缘有锯齿,主脉于上表面凹下,于下表面凸起,倒脉每边10-14条,叶柄直径2-3mm。表面橄榄绿色或淡棕色。
叶片厚硬、革质。气微,味苦、微甘。
显微鉴别 (1)叶片横切面:表皮细胞类方形,外被角质层。栅栏组织约3列细胞,海绵组织有草酸钙簇晶,直径20-30μm。中脉维管束的木质部呈新月形,木质部上方的凹下处与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。
(2)大叶冬青叶表皮细胞类方形,外壁厚,外被厚角质层,下表皮可见气孔。栅栏细胞2列,可见3列,占叶由组织1/4-1/6,通过主脉,海绵组织疏松。主脉于下表面凸出,上表面略凹,主脉下表皮内侧具4-5列厚角细胞,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其下方具纤维群,上方可见纤维单个或2-3个成束散列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尤以主脉处多见,草酸钙方晶可见。
(3)苦丁条冬青叶表皮细胞长方形,外被角质层。栅栏组织由2列细胞组成,约占叶肉的1/4,上列细胞长30-55μm,韧皮部的外侧,木质部发达,导管3-9个排列成行,射线1-2列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。
化学成分大叶冬青叶含熊果酸(ursolic acid)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,羽扇豆醇(lupeol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熊果醇(uvalo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;果实含熊果酸和蹄纹天竺素-3-木糖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xylosylglucoside)。
药理作用抑菌和降压作用。
炮制去除杂质,阴干,备用。
性味甘;苦;寒
归经肝;肺;胃
功能主治疏风清热;明目生津。主风热头痛;齿痛;目赤;聤耳;口疮;热病烦渴;泄泻;痢疾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,或涂搽。
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各家论述1.《本经逢原》:止痢。
2.《医林纂要》:治天行狂热。
3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逐风、活血,绝孕。
4.《本草再新》:消食化痰,除烦止渴,利二便,去油腻。
5.《本草求原》:清肺脾,止痢,清头目。
6.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散肝风,清头目,治耳鸣、耳聋、盯耳流脓,活血脉,凉子宫。
7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清热散风,除烦解渴。治头痛、齿痛、耳鸣、目赤及食滞有痰。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